2025年上半年,我国外贸交出了一份“韧性十足”的成绩单。据海关总署数据,1-6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.03万亿美元,同比增长1.8%;其中出口1.81万亿美元,逆势增长5.9%,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,贸易顺差扩大至5859.64亿美元。在全球经济波动、地缘冲突加剧的背景下,这份成绩单的“含金量”尤为突出。 多元化布局:打破“美国依赖”,新兴市场成增长极 长期以来,美国是我国重要贸易伙伴,但今年上半年,受关税战、小包裹免税政策取消等影响,中国对美出口2155.53亿美元,同比下降10.9%,进口也减少8.7%。不过,“东方不亮西方亮”——东盟、非洲、拉美等新兴市场成为外贸新引擎:对东盟出口3225.4亿美元,增长13%;对非洲出口1030.42亿美元,同比“狂飙”21.6%;对拉美出口也增长明显。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。面对美国单边主义“围堵”,中国主动调整策略,通过深化与新兴市场的合作,构建起更均衡的“朋友圈”。数据显示,上半年我国对欧盟、东盟、拉美、非洲的出口占比持续提升,多元化的市场布局有效分散了风险,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制造的“不可替代性”。 产业升级:从“量”到“质”,高端制造领跑出口 外贸增长的背后,是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。上半年,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超60%,其中集成电路出口904.73亿美元,同比增长18.9%;船舶出口244.96亿美元,增长18.6%;汽车出口596.65亿美元,增长8.2%。这些数据印证了我国从“世界工厂”向“制造强国”的转型——高端制造、技术密集型产品正成为出口“新主力”。 与此同时,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呈现分化:纺织纱线等中间品出口微增1.8%,但服装、玩具等终端品出口下降,反映出全球产业链重构下,我国正从“低端加工”向“高端研发”升级。值得关注的是,稀土出口在管制政策下金额下降25.3%,凸显我国对战略性资源的自主调控能力。 进口波动:国内替代+消费提振,未来可期 上半年进口1.22万亿美元,同比下降3.9%,主要受两方面影响:一是国内产业升级加速,部分领域(如高端装备、新能源)的国产化替代能力提升,减少了对进口的依赖;二是消费市场仍处恢复期,但国家已出台刺激政策(如消费券、以旧换新等),6月进口增速已回升至1.1%,趋势向好。 结语:掌握主动权,外贸韧性持续释放 上半年外贸数据证明:美国既不是“救星”,也非“不可逾越的障碍”。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、产业链韧性提升,中国正走出一条“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”的发展道路。尽管外部环境仍有挑战,但高端制造的崛起、新兴市场的开拓,已为我国外贸注入持久动力。未来,随着国内消费进一步提振、新兴市场潜力持续释放,中国外贸的“韧性故事”还将继续书写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