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外贸人查海关数据时,只盯着采购商“有没有进口过同类产品”,却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:这个采购商的供应链是否稳定?他会不会今天买你的货,明天就因为各种原因跑路? 为什么供应链稳定性比“有没有需求”更重要? 假设你发现采购商A今年从中国进了100万美元的货,看起来需求很大。但进一步查发现: 他过去3年换了5家供应商,平均合作时间不到8个月; 每次换供应商后,进口量都会暴跌30%以上; 最近一次换供应商是因为“质量问题”,但前几次理由是“价格太高”“交期太慢”。 结论:A公司虽然需求大,但供应链极不稳定,可能是个“挑剔难伺候”的客户,合作风险高。 怎么用海关数据判断供应链稳定性? 1. 看供应商数量和合作时长 长期合作1-2家供应商:说明他对现有供应商满意,忠诚度高(但你要挤进去可能难)。 频繁换供应商(每年换2次以上):可能是他要求苛刻,或者供应商服务差(比如质量不稳定、拖欠货款导致供应商不愿合作)。 案例:某外贸人发现一个意大利采购商,过去5年只和2家中国工厂合作,且进口量逐年增长。他判断这是优质客户,主动联系后,3个月就拿下订单,至今合作3年无纠纷。 
2. 看供应商集中度 80%以上采购来自单一供应商:风险高(如果这个供应商出问题,他可能被迫换供应商,但也可能因为依赖而压价)。 采购分散在多家供应商:说明他在“货比三家”,或者需要多品种、小批量采购(适合能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供应商)。 3. 看换供应商的原因(间接推断) 如果他换供应商后,进口量大幅下降,可能是新供应商质量差,他被迫减少采购(说明他对质量敏感)。 如果换供应商后,进口量稳定或增长,可能是他找到了更低价或更稳定的货源(说明他对价格敏感)。 实操建议 优先跟进“长期稳定合作”的采购商:哪怕他当前进口量不大,但合作时间长,说明信任度高,后续增量空间大。 对“频繁换供应商”的采购商要谨慎:如果合作,一定要在合同里明确质量标准、交期、付款方式,避免被“挑刺”扣款。 用海关数据反向查他的供应商:如果他的供应商是你同行,可以联系对方销售,了解采购商的“脾气”(比如是否拖欠货款、是否爱压价)。 总结:海关数据背调,别只盯着“有没有需求”,更要通过供应链稳定性判断“他会不会长期买你的货”。稳的客户,才是能让你赚钱的客户。
|